童年情感忽視

 

關於童年情感忽視,它不是指你被言語傷害或情感虐待,它不是指已經發生的事情,他指的是沒有發生的事情。(BY鍾妮斯.韋伯 博士)

 

當初我看到這個概念的時候,我覺得很訝異。但是作者說沒有發生的事情跟已經發生的事情,同樣都會型塑你的人生經驗。

 

當我看這本書的時候,我想到一個童年記憶。我小學轉學,剛轉到新的學校,被同學欺負。當我非常傷心難過地回到家,想要尋求媽媽情感的支持與安慰時。我發現媽媽一個人躺在床上,雖然是下午,但是房間因為沒有開燈,顯得非常昏暗。

 

媽媽說話很虛弱,看起來身體不舒服,心情也不好。我當下感覺我被新同學欺負這件事情比起媽媽的痛苦與不舒服來說,根本不重要。

 

因爲媽媽的狀況看起來太嚴重,我很害怕失去媽媽。所以,我選擇壓抑了我自己的感受,反而去關心媽媽。希望讓媽媽趕快好起來,不要這麼不舒服了。

 

後來,這個行為模式主導了我很多年。我只要遇到別人在傷心難過時,就算我自己身體不舒服,我都會先壓抑我自己的需求去照顧對方,因為對方看起來比我更需要照顧。

 

但這樣也讓我感覺越來越悲傷,越來越憤怒。悲傷是因為我一直忽略我自己真實的感受與自己身體的需求。憤怒是我付出了這麼多,為什麼沒有人給我相同的回報呢?

 

為了這個議題我做了非常多次的TAT,每次都會有新的不同的感受出現。

 

剛開始的感受是我好害怕失去媽媽喔,所以我必須壓抑自己的感受,假裝堅強起來,好去照顧媽媽,避免我失去她。

 

接下來,我開始對那個在學校被欺負,可是回家卻無處訴苦的自己感到心疼。我想要抱著當年的小女孩跟她說:「你並沒有做錯什麼,是那些人不對。你值得被好好的對待。」

 

再來是看到這個行為模式如何重複的在我的人際關係中發生,讓我感到孤立無援又悲傷痛苦。因為我當有需求時,我常覺得別人的需求比我更重要。我覺得自己不重要。

 

我花了好多年的時間,去處理這個模式帶給我的影響。我不敢說現在是完全清除了。也許我在看到有人比我更需要幫助的時候,我還是會第一時間壓抑自己的感受,去照顧對方。

 

但是,現在我如果再做這種事情,我會同時知道我自己有些感受需要被我照顧。我會跟自己說:「我知道你需要被照顧。那也許晚一點回到家,我承諾我會照顧你。」

 

從壓抑自己的感受到感受到自己的感受,到願意去照顧自己的感受。我走了好多年,但現在我終於意識到我的感受也很重要,我跟其他人一樣重要。我現在可以好好照顧我自己了。

 

 

主機服務:金城事務所